近日,一些地方發(fā)現(xiàn),市場上摻雜使假的蜂蜜竟然能通過正規(guī)檢測而不被發(fā)現(xiàn),甚至拿到合格報告。這讓很多人質疑和擔憂:蜂蜜造假為何能通過正規(guī)檢測?類似的食品造假現(xiàn)象能否杜絕?
真假蜂蜜
蜂蜜造假由來已久,而且是一個國際難題。2013年,歐盟曾發(fā)布了一份“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單”,蜂蜜就是其一。“假蜂蜜問題早在十年前便很嚴重,然而到現(xiàn)在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。”面對記者的采訪,一位從事食品安全領域研究的人士很無奈。
據了解,僅憑感官,人們基本無法分辨出蜂蜜的真假。不僅如此,更為嚴重的是,假蜂蜜還能“欺騙”檢驗,蒙混過關。“他們按照國家標準的指標去造假,常規(guī)檢驗很難檢測出真假。”這位曾在相關食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機構工作過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員告訴記者。
根據我國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—蜂蜜》的規(guī)定,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、分泌物或蜜露,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后,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。為了確保這種甜物質的天然和真實,《標準》對蜂蜜的理化指標作了明確規(guī)定: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必須超過60%,蔗糖含量不能超過10%。
起初,造假者向蜂蜜里添加淀粉糖漿、砂糖,很容易就被檢測出來。后來,他們添加蔗糖、玉米糖漿,但這種方法逐漸也被破解。“因為蔗糖、玉米糖漿均來自碳四植物,而蜜蜂采集的花粉來自碳三植物,因此可以通過碳四檢測法來測出真假。”該研究人員說。
但隨著技術進步,造假的手段也更隱蔽。“你既然用碳四檢測法,那我就不添加碳四植物糖了,改作添加碳三糖,因為蜂蜜本身就是碳三糖。”該研究人員解釋道,造假者在大米碎粒中提取果糖,這種大米糖漿常常以80%的比例添加進20%的蜂蜜里進行勾兌。
這種造假有時候確實能蒙混過關。“按照現(xiàn)在蜂蜜國標里的檢測方法,很難檢測出這些果糖成分是來自大米還是蜂蜜本身,只能檢測出果糖含量的指標合格。這造成的問題是,法定檢測報告是合格的,但事實上蜂蜜本身可能造假。”研究人員坦言,這也是為什么假蜂蜜又被稱作“指標蜂蜜”的原因。
檢測之憂
難道假蜂蜜真的檢測不出來嗎?并非如此。“如果不計成本,采用其他檢測方法,是可以檢測出真假的。”科信食品與營養(yǎng)信息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阮光鋒說。
阮光鋒介紹,大米糖漿目前可通過“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(lián)用”方法檢測出來。此外,一些造假者在蜂蜜里添加同是碳三植物的甜菜,用一種名為“β-呋喃果糖苷酶”的酶將它水解轉化成葡萄糖和果糖,碳四檢測法和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(lián)用都無法檢出。但蜂蜜本身并不含這種酶,只要建立一套能檢測出這種酶的方法,這種摻假方式就能檢測出來。但是,目前這些檢測方法成本都比較高,很少能用于常規(guī)檢驗。
“就像食品檢測中的任何方法一樣,每一種方法都只能檢測某些特定指標,使得食品造假的檢測頗為困難。”阮光鋒說,如果把每一種方法、每一個指標都檢測一遍,需要相應的檢測設備和試劑等,成本會大大增加。作為監(jiān)管部門,除了考慮“能做”,還需要考慮“可操作性”。
不光蜂蜜,其他食品也可能面臨這種問題。比如地溝油,由于其成分復雜多變,至今難以用一種檢測方法將其與正規(guī)油區(qū)分出來。再比如白酒,造假者常用食用酒精進行勾兌,有時候也能通過國標檢測。
相比于造假,檢測總有一定的滯后期。“畢竟很難預判造假者會添加什么物質。”上述食品安全研究人員說,當年轟動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即是如此。當時普遍采用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技術無法分辨檢測到的氮(檢測奶粉里蛋白質含量的重要指標)到底來自奶粉里的蛋白質還是三聚氰胺,后來通過改進檢測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但是,將希望全部寄托在檢測技術的改進上,并不現(xiàn)實。“自然界存在的物質有幾十萬種,可以違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很多,每一樣都去檢測的話不太可能。”他直言。比如蜂蜜,即使把大米糖漿等檢測指標和方法全都采納,也只是治標不治本,因為造假者會添加別的物質。“檢測是有限的,不可能漫無目的地去檢測所有可能添加的物質。”
法律威懾
那么,食品摻雜使假的破解之路到底在哪兒?
近年來,食品領域摻雜使假問題嚴重。今年3月,某著名品牌阿膠產品被爆出原料造假。打假者通過DNA檢測,無法測出阿膠里含有驢DNA的驢皮成分,反而檢測出豬和牛的DNA。但生產企業(yè)稱,打假者所采用的檢測標準是用于豬牛驢肉鑒別的行業(yè)標準,并不適用于阿膠這種經過深度熱加工后的產品。
“但無論如何,僅靠檢驗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真實性,不現(xiàn)實,也不科學。”該研究人員指出,檢驗針對的是食品本身,不能完全體現(xiàn)食品生產加工的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。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(guī)定,監(jiān)管部門不僅要對最終產品進行檢驗,還要對其生產過程進行規(guī)范性要求。
監(jiān)管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。2015年7月,食藥監(jiān)總局在回應打擊假劣蜂蜜時表示,將加大蜂蜜生產加工監(jiān)管力度,對蜂蜜生產企業(yè)進行現(xiàn)場檢查,重點檢查其原料進廠把關情況,特別是對蜂蜜進貨量與產品進行對比,判斷企業(yè)是否使用糖漿等物質加工假蜂蜜。
在食品安全標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方面,也可以做一些改進。研究人員說:“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和法規(guī)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安全上,但類似蜂蜜、阿膠造假等問題,產品本身或許不會有多大安全危害,更多是商業(yè)欺詐問題。被發(fā)現(xiàn)后很難定位,違法成本比較低。”
該研究人員建議,食品標準和法規(guī)不僅要關注安全,還應大力關注摻雜使假等問題。同時,加大懲處力度,提高法律威懾力。“只要越過紅線,一旦被發(fā)現(xiàn),就應該罰得他們翻不了身,這也是很多國家的做法。”